欢迎来到 农民权益在线网!
三农调研员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,截至目前,已有37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,基本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。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已实现对960多万搬迁脱贫群众全覆盖。
据了解,“十三五”以来,国家累计安排以工代赈中央资金约300亿元,地方同步安排以工代赈资金35亿元,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了2.5万个以工代赈项目,为贫困群众提供110多万个务工岗位,发放劳务报酬近40亿元。2020年,为应对疫情灾情冲击,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的最低比例从10%提高至15%,当年即带动约30万滞留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。截至目前,全国已建成安置点配套农牧业产业基地和园区8300多个,扶贫车间1万余个,商贸物流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460余个,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1000余个;新设立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1541个,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逐步完善。
此外,相关负责人介绍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为以工代赈政策带来重大机遇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、建设领域、受益对象和赈济模式,推动以工代赈转变为兼具就业促进、基本建设、应急救灾、收入分配等功能作用的综合性帮扶政策。督促指导各地聚焦以脱贫人口为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,瞄准以脱贫地区为重点的欠发达地区,大力实施一批以工代赈项目,全面复制推广“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+劳务报酬发放+就业技能培训+公益性岗位设置”和“农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+劳务报酬发放+就业技能培训+资产折股量化分红”的机制模式,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,促进更多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群众参与乡村建设、共享发展成果,把以工代赈打造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亮点。